作者:張運洲
文章來源:人防二大隊
點擊次數:731
更新時間:2023-11-17 15:12:38
二哥離開家鄉已有49個年頭了,他1974年底入伍到西藏,后通過部隊招生內調軍代表系統工作,并入學深造,在裝備戰線上先后轉輾四川青川、重慶、成都等十多個軍工廠和研究所。但不論調到那里,心里始終有一個深深的故鄉情結,除了休探親假,還利用外出學習、開會出差等機會,順道回老家來看一看。
今年10月,二哥與在西藏當兵的戰友們相約,去新鄉參觀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楊曉敏戰友開設的“楊曉敏文學館”。文學館就建在獲嘉縣亢村鎮王官營村楊家老宅上。館名匾額由中國作協原主席、著名作家王蒙先生題寫。館內收藏了楊曉敏戰友近30年來從事小小說創作、文學評論多部專著和編纂的《中國當代小小說大系》《中國年度小小說系列》等圖書四百余卷,以及辦刋、隊伍建設、重大活動的珍貴照片、名家名篇等大量報刋圖書字畫,全面系統的展示了中國小小說文體走過的艱難輝煌的歷程。
戰友們久別重逢除了敘舊,也深深為楊曉敏戰友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和自豪。當年在連隊,二哥和楊曉敏戰友朝夕相處,關系非常要好。二哥內招調到內地后,楊曉敏戰友接替了二哥在連隊的文書工作,后調到西藏軍區宣傳部擔任專職軍報記者。1988年轉業后在鄭州《百花園》雜志社當編輯、總編,并傾心倡導《小小說文體》著書立說,在全國創立了《小小說金麻雀獎》,在當今中國文壇獨樹一幟,組建了30多個小小說文學團體,培養了60多位星際小小說名家。
時光荏苒,往事如煙。當年的青澀小伙子如今已是兩鬢染霜。他們在一起暢談一同訓練、一同站崗執勤、一同挑水抗旱、一同支農收青稞、一同植樹、一同伐木燒炭的軍旅生活……在西藏高原留下了他們寶貴的青春歲月和太多的美好記憶,也結下了他們深厚的友誼。
二哥這次回家,給我們講述了他們戰友過去的一些故事,也給我們講到了今年8月重返西藏,故地重游,受到藏族朋友熱情接待的感動時刻。二哥把駐地當故鄉,視藏族同胞為親人,與當地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。今年8月下旬,他再次進藏去看望久違的老朋友。席間主人為遠方的客人獻唱藏族歌曲,為二哥獻上了代表歡迎、尊重的黃色哈達和美好的祝愿。在藏區,獻哈達是一種既普遍又崇高的禮節。
二哥踏上第二故鄉的土地,回憶49年前的情景,看到藏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,不禁感慨萬分。當兵的經歷是寶貴的財富,它見證了軍人的堅韌與毅力,也見證了軍隊的成長與發展。正是一代代官兵無私奉獻、投身國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環境,人們才能安居樂業。
二哥退休不褪色,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,常常忙得不亦樂乎。他有感而發創作詩詞歌賦,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和建設成就,有時間就看望一下親朋好友。這次新鄉之行,可謂一舉兩得,不僅可以會晤老友,還可以到家鄉看看。二哥雖然多年不在家,但提到村里的人他仍記憶猶新。他始終把家鄉家庭建設放在心上,哥哥弟妹誰有困難,他主動伸出援手;村里修路建校,他傾情慷慨解囊……
記得1984年,我剛入伍時看到人民日報社新聞函授招生,寫信征求二哥意見,沒想到他直接給我寄來了學費。當時他剛結婚沒幾年,侄兒斌斌剛出生不久,經濟并不寬裕,但支持我學習鼓勵我進步,從來不遺余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二嫂從沒嫌棄過家境貧寒,對全家人關懷備至,每次回來,老的少的吃的穿的帶個全。每次給家里面寄錢,從匯款單字跡可以看出,都是二嫂親手操辦的。二嫂待人親和,有次探家回去時,我們送到兩公里外的杜莊乘公交車,兒子非要跟他二伯母走,不讓走還哭起了鼻子:“你說好的帶我走的!”我們送行的人都笑了,二嫂的眼睛濕潤了。
二哥每次探親回來,都會到村里轉轉,看看有哪些變化;到長者家里拜訪,拉拉家常噓寒問暖;到鄉親們家串門,暢談鄉村發展愿景;到一起讀書、勞動、訓練的伙伴家里走走,說說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。雖然40多年過去了,許多人和物發生了重大變化,但二哥的故鄉情結從沒改變。10月26日二哥到安陽的那天,我從安陽東站把他接到曙光小區大哥處。第二天上午,二哥便和大哥驅車回到瓦店老家祭祖并看望鄉鄰。村里人跡稀少,已不見當年熱鬧的景象。他們在本家嬸子家坐了會兒,去村北頭三哥那院看了看,在西院采摘了幾斤柿子。那棵柿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,二哥回安后說:“這叫前人栽樹后人摘柿,吃果不忘栽樹人”。
因二哥這次回來中間僅停一天,時間短,沒有讓市里同鄉知道。如果知道了,少不了一番應酬,應酬又要喝酒,喝少不盡興,多了傷身體。我說,以后咱都少喝酒,多注意身體,健康就是福氣。二哥給我講了搓耳朵,捏手指,干梳頭等幾個保健動作,長期堅持有益無害。我認為,健康養生:一是心態要好,保持樂觀情緒;二是適量運動,貴在持之以恒;三是科學飲食,多樣化少油膩。
二哥這次回來,我們哥仨聊了許多感興趣的話題,都很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時光。風是故鄉柔,月是故鄉明;人是故鄉親,心系故鄉情。不管走得多遠,家鄉永遠是值得最眷戀的地方,也是最美麗的風景。愿我們都平安喜樂,期待著下一次的相逢。